【败血症名词解释】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、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,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性疾病。它不仅是局部感染的扩散,更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综合征。败血症可迅速发展为脓毒症,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。
一、败血症的基本概念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感染性疾病 |
病因 | 常见于细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),也可由病毒、真菌引起 |
发病机制 | 病原体进入血液后激活免疫系统,释放大量炎症因子,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 |
临床表现 | 发热、寒战、心率加快、呼吸急促、意识改变等 |
诊断标准 | 根据临床症状、实验室检查(如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)和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 |
二、败血症的分类
分类 | 说明 |
菌血症 | 血液中存在细菌,但无明显全身症状 |
败血症 | 血液中有病原体,并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 |
脓毒症 | 败血症基础上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|
感染性休克 | 脓毒症合并严重低血压,对液体复苏反应差 |
三、败血症的危险因素
危险因素 | 说明 |
免疫功能低下 | 如糖尿病、癌症、长期使用激素等 |
严重创伤或手术 | 创伤或术后易引发感染 |
长期住院 | 医院内感染风险高 |
导管或器械使用 | 如中心静脉导管、呼吸机等 |
年龄过大或过小 | 新生儿和老年人免疫力较弱 |
四、败血症的治疗原则
治疗措施 | 说明 |
抗感染治疗 |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,早期经验性用药 |
支持治疗 | 包括补液、维持血压、呼吸支持等 |
监测与评估 |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、器官功能及感染指标 |
处理原发病 | 如控制感染源、清除坏死组织等 |
五、败血症的预防
预防措施 | 说明 |
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| 如勤洗手、避免交叉感染 |
及时处理伤口 | 防止细菌侵入体内 |
合理使用抗生素 | 避免滥用,减少耐药菌产生 |
提高免疫力 | 均衡饮食、适当锻炼、充足睡眠 |
总结
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,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。其发病机制复杂,涉及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与病原体的持续作用。通过合理的抗感染治疗、支持疗法和预防措施,可以有效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。在临床实践中,应高度重视患者的病情变化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