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张口结舌出处于哪里】“张口结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说话时因为紧张、害怕、惊讶或无言以对而说不出话来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。
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、释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张口结舌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其出处可以追溯到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的一段记载。原文为:
> “人有失言,或张口结舌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有人在说话时出现失误,或者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。虽然这并不是“张口结舌”作为一个固定成语的完整出处,但它为后来的使用提供了基础。
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,“张口结舌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用于形容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语言障碍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张口 | 打开嘴巴 |
结舌 | 舌头打结,无法说话 |
张口结舌 | 形容因紧张、惊慌、尴尬等原因而说不出话来 |
三、常见用法
1. 表示紧张或害怕
例句:他在老板面前被问到问题时,吓得张口结舌,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2. 表示无言以对
例句:面对对方的质问,他只能张口结舌,不知如何回应。
3. 表示惊讶或震惊
例句:听到这个消息后,她一时张口结舌,愣在原地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张口结舌”的区别 |
呆若木鸡 | 惊呆了,像木头鸡一样 | 更强调状态的呆滞 |
语无伦次 | 说话没有条理 | 更强调语言混乱 |
默不作声 | 不说话 | 更强调沉默而非说不出话 |
五、总结
“张口结舌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特殊情境下的语言障碍。虽然其出处较为模糊,但通过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可以看出它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。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情境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张口结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释义 | 因紧张、惊慌、无言以对而说不出话来 |
用法 | 表示紧张、无言、震惊等状态 |
相关成语 | 呆若木鸡、语无伦次、默不作声 |
适用场景 | 日常对话、文学描写、心理描写 |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