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贡问曰何以谓之士也全文】一、
《论语·子罕》篇中记载了“子贡问曰:‘何以谓之士也?’”的对话,这是孔子与弟子子贡之间关于“士”的定义和标准的探讨。在这一段对话中,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被称为“士”,而孔子则从不同层次对“士”进行了阐述,体现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
孔子的回答分为三个层次:
1. 最低层次的“士”:能够做到言而有信、行而有果。
2. 中等层次的“士”:能够不辱使命,为国家效力。
3. 最高层次的“士”:能够坚守道义,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改变志向。
通过这段对话,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“士”的理解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,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。他强调“士”应具备坚定的信念、良好的品德以及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。
二、原文与释义对照表
原文 | 释义 |
子贡问曰:“何以谓之士也?” | 子贡问孔子:“怎样才称得上是‘士’呢?” |
子曰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 | 孔子说:“一个人能以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心,出使四方而不辱没君主的命令,就可以称为‘士’了。” |
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 | 子贡又问:“那次一等的士呢?” |
曰:“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” | 孔子说:“宗族称赞他孝顺,乡里称赞他恭敬兄长。” |
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 | 子贡再问:“那再次一等的士呢?” |
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为次矣。” | 孔子说:“说话一定守信用,行动一定有结果,这种固执的人虽像个小人,但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士了。” |
三、总结分析
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,“士”的标准并非单一,而是具有层次性。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,更重视其社会职责和实际行动。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一贯理念。
- “行己有耻” 强调个人道德底线;
- “不辱君命” 体现对国家的责任感;
- “宗族称孝,乡党称弟” 展现家庭与社会中的良好形象;
-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 则是对诚信和执行力的要求。
尽管孔子将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视为“小人”般的坚持,但这并不是否定其价值,而是指出它只是“士”的较低标准。真正的“士”应具备更高的道德境界与社会责任感。
四、结语
“子贡问曰:‘何以谓之士也?’”不仅是对“士”这一概念的探讨,更是对理想人格的思考。孔子的回答既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,也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与责任并重的典范。今天,我们仍可以从这段对话中汲取智慧,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“士”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