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杳如黄鹤典故】“杳如黄鹤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《黄鹤楼》诗。原句为: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”后人用“杳如黄鹤”来形容人或物消失得无影无踪,再也无法寻觅。
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流逝、人事变迁的感慨,也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。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,“杳如黄鹤”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突然消失,毫无音讯。
一、
“杳如黄鹤”源于崔颢的《黄鹤楼》,原意是描述仙人乘黄鹤而去,留下空楼,象征着人去楼空、物是人非。后来引申为事物或人消失得无影无踪,难以寻觅。该成语多用于描写人物的离去或事物的消逝,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杳如黄鹤 |
出处 | 唐代崔颢《黄鹤楼》诗 |
原句 | 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 |
含义 | 形容人或物消失得无影无踪,难以寻觅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离去或事物消逝,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|
文化意义 | 反映了古人对时间、人生、理想的感悟,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,表达失去联系、消失不见之意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杳如黄鹤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,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语言符号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