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入虎穴出自谁的典故呢】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不经历艰险,就不能取得成功。这句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,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、外交家班超所说。
一、
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出自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。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,曾奉命出使西域,面对复杂的局势,他提出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的观点,强调只有亲身冒险,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。这一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鼓励人们勇于挑战、敢于冒险。
二、相关典故整理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 |
作者/人物 | 班超(东汉时期将领) |
原文出处 | 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 |
含义 | 不经历危险,就无法获得成功或成果 |
使用场景 | 鼓励勇敢行动、不怕困难、勇于尝试 |
后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常见的励志格言,常用于激励人面对挑战 |
三、延伸理解
班超在西域的功绩,正是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的真实写照。他孤身一人深入西域,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复杂的局势,最终凭借智慧与勇气,成功联合西域各国,稳定了边疆,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。他的故事也说明了:只有敢于冒险,才有可能成就大事。
四、结语
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不仅是一句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有时必须直面困难,甚至付出代价,但只有这样,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。无论是个人成长,还是事业发展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。